“1984年7月的一个清晨,南京雨花台脚下刚冒薄雾,警卫员小刘端着早饭追上去:‘首长,今天真不用让车送?路滑。’许世友摆手:‘脚底有劲,走路才痛快。’”对话之外,已经64岁的许世友拎着竹杖,独自向城郊的山林走去——这便是他脱下军装后最常见的身影。
许世友生于河南新县的贫困山村,少年时在少林寺练功,长征时啃树皮、吃草根的苦日子留下了深刻印记。也正因此,1952年彭德怀到山东军区视察,他仍只摆四个家常菜。彭帅打趣:“老许,待客太省了吧?”许世友笑回:“省下的粮菜还能多练几支部队,这才划算。”玩笑里透着他一贯的较真和节俭。
1979年对越作战结束,他从南宁返回广州。地方准备锣鼓队、横幅、鲜花。他下车看到人群,眉头立刻皱起:“都撤!”一句话,围观人等鸟兽散。随行干部说老首长脾气大,他只是淡淡一句:“胜仗光彩在前线,不在月台。”话虽硬,骨子里却透出对铺张的反感。
吃饭更显随意。一碗面条、一撮咸菜,一盅烧刀子,可对他来说比山珍海味更香。“吃苦不苦,和以前比都算过年。”他经常这么告诉炊事班。厨师证实,首长唯独对酒没有抵抗力,走南闯北多年,最后还是青睐那口高粱大曲。
闲下来怎么办?有人钓鱼、打门球,他却恋山。三女儿许爱云回忆:“他要是连续几天没去山里,整个人就像没上发条。”每到周末,老许穿草绿色对襟衫,扛着猎枪、背麻袋,领着两只土狗出门。南京城外的幕府山、老山脚、滁宁丘陵,都留下过他的脚印。
猎获的野鸭、山鸡怎么处理?多数送给驻地连队和附近农户,家里能分到的很有限。那几年并没有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条文,老首长乐在其中。1982年中央发文,严禁领导干部狩猎。文件呈到他案头,他挥笔批:“赞成,但打鸟练枪法,总还行吧?”秘书哭笑不得,却也只好随行劝阻。
不在山里,他就守着自家小院。院角三分地,地瓜、辣椒、苋菜一茬接一茬;墙根还圈了几只黑鸡。邻居路过常听见他和鸡“对话”:“下不下蛋?不下炒了你!”话粗,却也显得亲切。
说起对子女的要求,老许比任何时候都严。大儿子许光千里迢迢来南京看望,临走讨些特产。他从地窖里扛出一麻袋地瓜:“自己种的,带上。”儿子愣住:“家乡这东西喂猪。”许世友眉毛一挑:“喂猪也得自己种,别嫌弃。”儿子只好把土掉半地瓜揹走。
孙子许道昆复员想进机关,求到爷爷这儿。老许听完,脸一沉:“三年兵就想当干部?回去种地去!”孙子讪讪离开。隔天,院门却多了一篮自家咸鸡蛋——老爷子心硬嘴软,孩子还是孩子。
电视机是晚间伴侣。《刘三姐》里阿牛唱山歌,他拍手踩节拍;《西游记》里孙悟空被念紧箍咒,他急得站起来:“这和尚又糊涂!”一旁警卫员暗笑,谁能想到战场上雷霆万钧的许司令,会为电视剧握拳捶腿。
有人疑惑,为何不搬到条件更好的干部休养所?他说:“离山远,浑身不得劲。”更深的原因,或许是他想同普通人保持同一呼吸。菜市场、巷口茶摊,他照样现身。遇到老大娘,他会插句家乡话:“地瓜干多少钱一斤?”语气随和,与穿军装时截然不同。
晚年身体滑坡,他依旧固执。1985年的一个冬日清晨,寒风刺骨,他拖着还没完全康复的腿伤要往山里走。女儿劝:“爸,今天就歇一天。”他抖抖肩:“山里空气好,命长一点。”终究扶着竹杖慢慢走出门。那是他最后一次长途徒步,回家后被医生勒令静养,他才真正停下脚步。
许世友的一生,前半截在炮火硝烟中冲锋,后半截在山林菜畦间耕耘。身份变了,脾气没变;职务降了,脚步没慢。或许正因为如此,当女儿回忆“他一星期至少要去野外一次”时,人们并不意外——那片山林,才是老许真正的乐园与归宿。